【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北京西城区: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
完成文物腾退后,重现旧时风貌的老建筑该在现代城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北京市西城区引入社会力量探索文物利用。近日,西城区首批6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招标结果落地。通过市场化手段大规模启动文物活化利用,这在首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北京西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9处。文物保护任务艰巨,合理利用潜力巨大。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实施文物保护解危、解放、解读的“三解工程”,开展了腾退一批、修缮一批、合理使用一批、新增认定一批以及筹建开放一批的“五个一批”工作。2016年,西城区投入45.27亿元启动了5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截至目前,已完成52处2042户中的1876户腾退,总体腾退比例达92%。
2019年,西城区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首次在政策层面对文物的活化利用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同时,大胆尝试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文物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2021年4月14日,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招标结果出炉,6处文物建筑现场签约:歙县会馆将用于建设中英金融与文化交流中心,晋江会馆将变身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梨园公会将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西单饭店旧址用于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将开设糖果主题阅读+糖果体验空间,新市区泰安里用于建设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
“每处建筑都有精彩故事,传递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西城区文旅局局长靳真告诉记者,在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成功落地签约的基础上,将做好后续项目的实施监管和绩效追踪,使得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落到实处,文物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孙硕表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体现了政府文物保护工作思路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重大改变。未来,将推动文物合理利用成为老城复兴的亮点,使其真正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