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实验室创新调查 捧出越来越多原创成果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神舟十二号上两套面窗产品都是我们团队研制的,直到着陆这一刻,心里的石头才落地!”9月22日,说起这事,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春太仍难掩激动。
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成绩单上,又添出彩一笔。
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的时代,作为高校创新的源头和主战场,我省高校实验室如何回应时代召唤,捧出更多一流成果,助力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回望:在我省科技创新成绩单上常添彩
面窗组件是宇航员的“眼睛”和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成功研制出出舱宇航服面窗、舱内服面窗,以及太空工作站航天服面窗等关键航天产品,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6年以来,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小麦玉米品种有32个,研发的小麦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体系等,支撑河南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
“我们团队研究出的新型新冠病毒结构疫苗高效、安全,易储存、易运输、易量产,交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就是交给了国家。”9月3日,中国生物与郑州大学签署新药创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河南省免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萍深感自豪。
目前,我省依托高校建有国家(含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3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依托高校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全省总数的57.1%。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校主持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占全省主持总数的1/3,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总数的2/3。高校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前瞻: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挑大梁
“玉米收获季节,一个试验点100多亩地、近百万株玉米,他汗流浃背地一株株‘寻宝’,寻找理想的育种材料。”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的拼命,成就了他的不凡,也让一届届学生懂得了科研的苦与甜。
我省高校实验室有很多“汤继华”,他们的成就令人自豪。但河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远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高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不足,高层次科研团队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呈现凹地现象也是事实。
怎样助推高校实验室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后劲?
职能部门在谋划。省教育厅拟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强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实施“战略支撑计划”“团队引育计划”,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和省实验室,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我省高校真正成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研合力在凝聚。“科研力量必须重塑、整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河南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磊说,刚刚成立的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未来定能选育更多突破性良种,让中国农业“芯片”越来越硬核。
科研人员增信心。“我们正在对接国家战略搞新的研究,我还想为中国航天事业作更大贡献。”神舟十二号上的面窗产品已经“翻篇”,刘春太正潜心于下一个目标。
记者手记
做科研难不难?他们笑答:难!
比如选育一个玉米良种,一般得“万里挑一”,特别好的品种,那就得“十万里挑一”。“汤玉米”汤继华说,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失望中重燃希望,但从没想过放弃。
那么难值不值?他们笑答:值!
看到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社会发展,造福更多百姓,就觉得那些坎坎坷坷都算不了什么,反而越是困难干劲儿越足。
更何况,时代正好。科技创新越来越受重视,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生态环境日益优化。他们说,高校实验室前景正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