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马拉松两座城的“双向奔赴”
郑开大道开通后不久,一场国际性马拉松赛事应运而生。
十多年来,源起于郑开大道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见证并促进了郑州、开封两座城市的融合发展。
从郑开暴走族“会师”中牟县到万人签名呼吁举办马拉松
2006年11月,郑开大道正式开通,两座城市的“距离”因此越来越近。
当时,路上车辆不算多,郑开大道被郑州、开封两地的暴走族“盯”上了。
“每天都有很多人组团暴走。”开封暴走族刘娜回忆,郑开大道开通初期,郑州、开封暴走族分别从两地出发,然后在中牟“会师”,大家有说有笑,不亦乐乎。“很多人走不动了,就躺在路边休息。”
与此同时,在郑开大道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早在郑开大道开通3个多月前的2006年8月,网名为“半月大哥”的王向阳和网名为“随风缘”的郑劲松,就在网上发布了“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倡议”帖子,很快引起郑州、开封两地网友呼应。
在两地政府支持以及媒体帮助下,网友举行了万人签名,两地越来越多市民开始支持在郑开大道举办马拉松。
2007年2月15日,郑开国际马拉松正式得到批准,成了两地民间深入沟通的纽带之一。
和郑开大道一块发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报名人数越来越多
与很多国际性体育赛事不同,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开始走的就是市场化路线。
“第一届投入了500万元,但招商却寥寥无几。”回忆起郑开国际马拉松成立初期的情况,河南省田径协会会长、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执委会主任刘斌直言“太不容易了”。
“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大家对马拉松的了解程度太低。”刘斌称,尽管网友热情很高,但真正发展成赛事并非易事。不仅仅是市民不了解马拉松,很多企业也对这场赛事的前景持观望态度,直接导致组委会入不敷出。
“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刘斌表示,得益于郑开大道带来的郑汴一体化发展等因素,郑开国际马拉松取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全国金牌赛事。
据统计,郑开马拉松至今举办了14届(2020年因疫情停办),参赛人数第一届5600人、第二届8700人、第三届1.6万人、第四届2万人、第五届2.6万人、第六届3.6万人、第七届3.9万人、第八届4.7万人、第九届4.7万人,自2016年第十届起均为4.9万人。这是为了限制参赛人数,郑开国际马拉松全程和半程赛事都需要进行抽签,实际报名人数持续不断增长。
招商也容易了许多,刘斌介绍,目前郑开国际马拉松冠名权成为“香饽饽”,很多知名品牌抢着要。“郑开国际马拉松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一天看着它长大,无论将来遇到多大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刘斌说。
郑开大道上那些故事与回忆:因郑开国际马拉松而改变的命运
郑开国际马拉松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人参赛,每个选手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郑开大道开通之际,开封市民李军英已经37岁,面临着人生重大转折点,“那个时候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下海经商。”在李军英原本的认知里,商海如“战场”,她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郑开国际马拉松即将举办的消息传到了李军英耳中。思前想后,她把命运的赌注押在了这场马拉松上。“我跟朋友说,要是能跑下马拉松,就说明我有足够的意志力,也就能够在商海中坚持下来。”李军英说。
第一届郑开国际马拉松的举办时间是5月,天气有些炎热,全程顶着太阳,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李军英拼尽全力跑完了全程。“跑完马拉松后,我的信心完全坚定了下来。”李军英开启了创业模式,也彻底爱上了马拉松,不仅“跑”到全国多地,郑开国际马拉松更是一届也没错过。她还成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荣誉跑友,并拥有自己的固定号码“977”。
郑州跑友贾国强也拥有专属号码“828”,“我至今记得,2007年第一届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起点,是郑开大道第076号灯杆。终点在开封金明广场。”每一届郑开国际马拉松,贾国强都不会错过,这条“直线”马拉松赛道,承载了他太多回忆。
郑州跑友张晓也是郑开国际马拉松“发烧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轻小伙,推着婴儿车带着不到1岁的孩子一块跑马拉松。还有一对情侣跑完马拉松后,男孩拿着奖牌单膝下跪向女孩求婚,“这就是马拉松精神,并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拼搏,是一种延续,是一种信念。”
马拉松见证了沿线的发展“两座城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2007年,第一届郑开国际马拉松举办时,22岁的刘旭东便成为组委会竞赛部工作人员。“当时我主要负责报名接待工作。每个细节该怎么做,都得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刘旭东已成为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竞赛部部长,见证了郑开大道沿线十几年来的变化。
刘旭东介绍,郑开国际马拉松举办初期,郑开大道两旁行道树刚种植不久,大部分路段外侧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现在郑开大道两侧,行道树已经非常茂密。”刘旭东称,郑开大道两侧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刘斌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马拉松比赛途中需要设置很多休息点、物资补给点,早期举办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时,用电是一道难题。随着郑开大道沿线快速发展,用电难题迎刃而解。“沿线的企业、小区多了,只要跟人家沟通好就行,既方便又安全。”刘斌说。
很多资深跑友也在年复一年的参赛过程中,见证了郑开大道两侧的变化,以及两座城市的融合发展。
“感觉两座城市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张晓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10多年来,他感觉郑开大道沿线许多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框架也在不断拉大。
在很多跑友看来,郑开大道拉近了两座城市的距离,促进了两座城市融合发展。而郑开国际马拉松,则促进了全民健身的理念在两地市民心中扎根。“身边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李军英说,最开始她只是一个人参赛,后来身边的家人朋友跟着参与进来。“现在大家都很注重锻炼,这是个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