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庄遗址,看夏代粮仓的“后代们”

网络 2021-04-18 09:59:03
浏览

从时庄遗址,看夏代粮仓的“后代们”

时庄遗址地上粮仓俯拍图新华社发

关注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13日,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

在遥远的夏代早期,中原地区就有了大型“粮仓城”。而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在中原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粮仓遗迹,证明时庄遗址夏代早期“粮仓城”有着众多的“后代”。一系列粮仓的发现,反复印证,粮食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1历史典籍中的粮仓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民以食为天。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专门存储粮食的“仓廪”很早就进入了文字记录的视野。甲骨文的“仓”字很明显是一个地下窖穴上面覆盖着圆锥形屋顶的形象,防雨防风防沙尘。历史记载中,商纣王时期就有个巨大的粮仓叫钜桥仓。

秦汉典籍中经常见到“敖仓”的身影,敖仓的位置大概在郑州西北汉霸二王城附近。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敖仓之战”的失利是起义军由盛转衰的关键。随后的刘邦、项羽楚汉争霸,敖仓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在中原进行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南封丘西),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隋末农民起义时,瓦岗军占领洛阳回洛仓,开放粮仓吸引饥民,瓦岗军由此成为隋末最强的一支起义军。唐朝一统天下后,吸取隋朝将粮仓建在城外的教训,扩建洛阳城内的含嘉仓,使含嘉仓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2考古发现中的“粮仓”

淮阳时庄遗址发现的28座夏代早期“粮仓”遗迹,以围墙围成密集圆形粮仓,专用于粮食的集中储备,是一种崭新的聚落形态,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税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这是时庄遗址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主要因素。

在河南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上榜。考古发现,洛阳回洛仓仓窖数量在700座左右,远超文献记载中的数量,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仓窖数量最多的古代粮食仓储遗址。在浚县大运河边发现的黎阳仓,探明的储粮仓窖也有90多座。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最完备的时期。这一点在考古中得到了证实,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黎阳仓遗址都入选了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

除了上述考古发现外,中原地区考古中发现的粮仓遗迹还有很多。偃师商城小城的西北部发现的8列23座排列有序的较大的圆形建筑基址,很有可能是当时囷仓遗址。登封东周阳城遗址发现大量战国陶器上有“阳城”“阳城仓器”的戳记,说明这些陶器是阳城仓使用的。洛阳发现过汉代的地下粮仓,出土的大量汉代陶仓楼是当时庄园经济地上粮仓的缩影。浚县黎阳仓遗址发现了宋代的地面粮仓遗迹。

刘海旺说,一般来说,宋代以后地面粮仓逐渐成为主流。但并不绝对,像鹤壁就发现过宋元时期的地下粮仓。在北方,地下存粮技术还是有优越性的。

3粮仓变身“打卡地”

从古至今,河南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现代化的粮仓拔地而起。古老的粮仓逐步退出了实用而转变成了历史文化的载体,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一个窗口。

洛阳依托丰富的隋唐仓城遗址,打造的仓窖博物馆已经对外开放;黎阳仓所在地浚县,保存的4座土圆粮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建造的第一批国建粮仓,现在经过整修,已经是大运河文化片区的重要景点,成为人们寻找文化乡愁的打卡地。

放眼全国,北京的南新仓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皇家仓廒,现在建成了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主打文化创意牌;在安徽合肥,也有一个文化创意园区——1952粮仓,是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园区,成为安徽版的“798艺术区”。

刘海旺介绍,时庄遗址所在的时庄村,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当地有意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发挥夏代“粮仓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古老的粮仓从储存物质粮食正逐步蝶变为储存精神食粮的时尚场所,继续滋养现代人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