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亿元奖补5大活动促消费
记者从昨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钜惠夏季·火热中原”促消费活动5月正式启幕。期间,我市将发放1亿元奖补资金。其中,发放商业消费券5000万元、文旅消费券1000万元,发放汽车销售和研发补贴2500万元、家电补贴1000万元,消费活动涉及区县(市)支出500万元。促消费活动将持续至8月底结束。
五项重点活动全力促消费
全市将重点开展五项活动,全力促消费。
家电、百货等商品促销活动。5月份,我市将举办消费促进月活动,结合五一劳动节等重点节日,组织百货、餐饮、家电、家居、石油等企业,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计划分两期发放消费券5000万元,促进消费提升。其次,组织我市空调生产企业开展节能空调促销让利活动,将依据5~8月份企业销售情况给予推广补贴,计划补贴1000万元。
汽车促销和新能源汽车替代活动。汽车促销活动,将对5~6月份、7~8月份汽车销售额增量前20名的限上汽车销售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奖励,计划奖励200万元。乘用车更新消费活动,依据企业5~8月份销售情况给予市场推广补贴,计划补贴1000万元。新能源汽车替代活动。对在本市生产销售新能源渣土车、水泥搅拌车、物流车的企业给予研发补助,计划补助1300万元。
文旅体育消费活动。办好4~5月的首届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小剧场演出艺术节、乡村休闲旅游季等活动,向市民发放“文旅电子消费券”1000万元。围绕“两带一心、山河祖国,去郑州看华夏古国”主题,推出锦绣山水之旅、古都经典之旅、红色记忆之旅、美丽乡村之旅、研学之旅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
第二届“醉美·夜郑州”系列促消费活动。围绕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重点领域举办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各开发区、区县(市)分别举办1~3场夜经济主题活动,形成消费高潮。
“郑好有”线上产销对接活动。5月下旬,启动“十百千”产销对接暨“郑好有”线上产业链对接仪式。依托“郑好有”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合作模式,引导本地制造企业积极参与,提升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同水平。
1亿资金重点支持“五个消费”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亿元奖补资金,将重点支持五个消费内容:
支持消费券发放。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资金继续支持消费券的发放,鼓励重要节假日针对商超百货、餐饮、家具家电、旅游、文化娱乐、加油等日常消费发放消费券,充分激发群众的消费热情。
支持汽车商品消费。逐步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扶持政策和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持开展汽车双月展销、乘用车更新消费和渣土车、水泥搅拌罐车、物流车等新能源汽车替代活动。
支持打造新型消费高地。支持开展“醉美·夜郑州”系列促消费活动,支持围绕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重点领域举办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提升城市品位、激活城市消费潜力。继续支持实施肉蛋菜保供稳价,推动政府应急储备物资动态投放,开展惠民消费。
支持打造特色文旅消费。支持向市民发放旅游、住宿等“文旅电子消费券”,支持文旅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商圈品质升级,打造特色文旅街区。
支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支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积极打造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支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推进全市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名优农产品上行“进城”,加快高品质工业品下行“入乡”。
在郑生产销售上牌汽车有补贴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期间,鼓励我市各乘用车生产企业开展专场展销会、汽车下乡、节假日促销等活动。在郑州生产销售上牌的乘用车,活动期间每辆车让利3000元,市财政给予生产企业推广活动奖励1000万元。同时,活动期间,对郑州市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的新能源专用汽车给予补助,计划补助1300万元。
推出文旅电子消费券
期间,文旅部门也将推出系列活动:5月7日,启动“2021郑州文化旅游消费季暨第十五届郑州樱桃文化节”活动;举办“郑好看小剧场艺术节”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引领文化消费时尚、打造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推出线上线下购书打折活动,营造良好的全民读书氛围,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期间,我市将发放1000万元的“文化旅游电子消费券”。
5000万元消费券分两期发放
市商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期间,将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月和第二届“醉美·夜郑州”系列促消费活动。配合活动开展,政府将分两期发放消费券5000万元。
以“乐享消费,美好生活”为主题,在5月开展全市消费促进月活动。聚焦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传统服务消费,以及数字文化、健康、信息等新兴热点消费,通过广泛动员大型商贸企业、重点商圈等,联动举办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其次,在6~8月组织举办第二届“醉美·夜郑州”系列促消费活动,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夜间消费盛宴,打响郑州夜经济品牌。(记者 侯爱敏)